杨二

Machine repeats, Human creates

阅读笔记《思考,快与慢》

快慢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 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但是,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因为这一点,我们如果不能通过对慢思考和快思考的训练,会导致我们在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行为:

  • 损失厌恶:所有人都想有所得,但会更努力地避免有所失。损失厌恶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这种保守主义的做法让我们更希望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引力作用让我们的生命无限靠近参照点。于是,人们在只有没有理想的选择时,才会愿意碰运气。为收益愿冒风险,为损失保持谨慎。这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机构要比个人更容易犯规避错误,因为机构的人多,自然就会思考得很慢,也更有能力按规则行事。

  • 决策体验:出乎大部分人意料的是,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往往是不一致和不匹配的。而我们在现实里面,往往把经济行为与公平性自以为是地调和起来(经济行为是受自身利益驱使的,而与是否公平无关。关于公平性,有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我们对经历的记忆,也影响着我们对过往的评价(记忆的消除会大大降低体验的价值);我们对一个人的理性程度的判断也是基于他的信念或者偏见的合理性(而不是去看它们是否一致)。

  • 快思考的特点:

  •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慢思考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慢思考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 推断原因和意图;

  • 忽略歧义,按捺心中的疑问;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真实);

  • 做一些基本估测;

  •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 真正去空想,而不是计算(思维的发散性);

  •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进理论);

  • 对可能性做出过高估计;

  •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谬误

启发法所产生的偏见:

  • 代表性: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误解机会(如赌徒谬误),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效度错觉,误解回归性;
  • 可得性:例子的可提取性,搜索集合的有效性,不同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想象力偏见,相关性错觉;
  • 锚定:不充分的判断,评估连续事件(高估)与非连续事件(低估)的偏差,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

其他盲区

  • 厌恶损失:这一方面导致人们对失败总是难以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的这一方还是会做无畏的挣扎。另一方面,也导致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
  • 记性不好: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正在做什么,更不要说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时,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 叙事谬误/后见之明: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从而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队未来的预期。好像当初的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
  • 关注特例:实际上,相关度和回归度是同一个概念,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 归因谬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错误的原因最重要。
  • 规划谬误: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以及自以为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而得到提高。
  • 理论诱导: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如果你碰到一个似乎和这个模式不相符的例子,就会认为肯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只是不知为什么你没有发现这个解释。你认为这个理论无可指摘,而且很信任认同这个理论的那群专家。
  • 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决策,然而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因为在实际中,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
  • 莫比定律:反常规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当你脑海中闪现关于某个事件生动的画面时,这个事件不发生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也很生动,因此就被过度权衡。主要注意力和显著性会导致人们过高评估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过高权衡低概率的结果。
  • 眼见即真: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的影响,不愿动脑筋。

训练

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从点菜开始,利用两种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 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首先,训练自己的快思考能力,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一个可预测的、有规律可循的环境;另外一个是拥有通过长期训练来联系这些规律的机会。不但如此,在这两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才可以使自己的快思考能力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有所水平。这也说明了,只有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信。

谬误克服

  • 厌恶损失:学会商人的思考方式。商人通常都会问自己“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我手里的东西真的是我特别想得到的么?”而穷人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做出选择,这是因为他们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
  • 乐观主义:事前验尸,即考察自己能否承担这次决策失败的风险?
  • 统计谬误:采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而不是依靠直觉印象做决定(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不应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当关注其未来走向)。
  • 锚定效应:有意地“为对方着想”,因为这样能否定产生这些效应的带有偏见的想法。
  • 规划谬误: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从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部信息。
  • 预期原理: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简单直接的)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例如,婚姻稳定性 = 做爱频率 - 争吵频率)。

习惯养成

  • 依靠统计结果来使整体风险降低。
  • 采纳外部意见来进行决策:要时刻注意到,不同的表述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使他们对该怎么做生成不同的意见。
  •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
  • 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并在获得广泛思考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
  • 掌握更为丰富的语言:这对于建设性批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为了想清楚未来,我们需要清楚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
  •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做出判断;质疑我对证据的分析(它们通常都会被夸大)。

转载声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伊卡洛斯(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18966/